这个计划是在悉尼唐人街一顿漫长的午餐期间酝酿出来的。
“这放在中国的背景下是很恰当的,”当天出席了午餐的费思棻表示,“如果一件事没有在饭桌上讨论过,那就称不上认真。”
那天,澳洲华人历史协会会长刘瑞馨将十二位社区领袖召集到一起,他们都觉得悉尼需要一个专门的博物馆来保存澳大利亚华人的历史。
曾经在1973年到1976年担任澳大利亚首位驻华大使的费思棻博士表示:“这件事有些紧迫,因为禧市图书馆(Haymarket Library)所在的大楼即将空出来。”
这座历史性的三层建筑是唐人街的一个地标,参加午餐会的人士都认为,图书馆搬走后,这栋大楼显然是新的澳州华人历史博物馆的理想所在地。这里空间宽敞,不仅足够举办一系列不同的展览和互动项目,还可以承办社区主导的活动及计划。
“每个人都对这个博物馆充满了绝妙的想法。”费思棻博士回忆道。现在,费思棻博士和刘瑞馨女士是博物馆执行委员会的联合副主席。
“最终我们决定,澳洲华人博物馆应该成为如何在一个国家展示当地华人群体的典范。”
这并非易事。
超过120万澳大利亚人拥有华裔血统。澳大利亚华裔社区所显示的是过去两百多年华裔经历的一幅细致入微的画卷,包含着难民、企业家、杰出的研究人员、运动员、社区领袖和学生的故事——艰难困苦和伟大成就的故事。
博物馆执行委员会主席的个人"觉醒"
余森美医生可能是最有名的一位澳大利亚华人了,他也参加了那次决定创建博物馆的午餐会。
作为曾经的澳大利亚年度人物,余医生是悉尼西区Westmead儿童医院背后的主要推动力量,在1997年退休之前,他曾在该医院担任院长近20年。
“虽然我明显是个华裔,而且我也为自己的中国传承感到骄傲,但事实上我从未与华人社区有过很多关系。”
余医生出生在南京,三岁时来到澳大利亚。他和母亲及妹妹一起,加入了在澳洲的亲属的行列,这些亲属都是参与十九世纪中期维州淘金潮的华人后代。
余医生说:“当时的想法是,我和妹妹应该成为澳大利亚社会的一员。没有人跟我讲中文,因为他们想让我成为一个在当时看来被认为的‘真正的澳洲人’。”
直到五十年后,他才报名参加了学习普通话的课程,但由于在医院的工作时间长,他很难跟上进度。他笑着说:“我非常努力,但真的毫无希望。”
余医生将此次参与博物馆项目形容为一个“个人觉醒”的过程。
“随着年纪渐长,我看到我的中国传承是多么重要。”余医生表示,“我认为我们需要鼓励人们对过去保有好奇心。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博物馆中看到诚实、真实的东西很重要。因此,教育和学术严谨性将是我们工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同时,他也希望这个博物馆是个有趣的地方。
作为著名的动力博物馆曾经的理事以及新南威尔士州美术馆的副馆长,余医生深感展览一定不能无趣。
“我认为,当你喜欢你听到和看到的东西时,你学得最好。”他说,“如今的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各种方式,让人们接触到丰富的中国故事,以及使我们与众不同的所有事物。”
为过去和当代的贡献引以为荣
费思棻同意博物馆不仅仅要尊重过去,也应以余森美这样的当代澳大利亚华人的贡献为荣。
“这真的是非常丰富的领域。”他说,“从科技,到我们在舞台和电视上认识和看到的表演者,(华人)无所不在。我希望,尤其是那些年轻的澳大利亚华人,在参观博物馆时能感到自豪。”
在第一次的唐人街午餐之后发生了很多事情。接管旧图书馆大楼的投标取得了成功,但新冠疫情推迟了博物馆的正式开放。
当博物馆2022年开门迎客之时,余森美将不再是执行委员会主席了。
“到那时我就87岁了。”他说,“我感谢这个项目所赋予我的,它把我与华人社区联系了起来。但是时候让年轻人去接手了。”
澳中基金会通过其拨款计划支持成立新的澳州华人历史博物馆。
基金会致力于创建一个全国性平台,与政府、商界和社区携手,支持与中国的务实合作并推动澳大利亚多元化社区的参与。